原标题:完善支付环境和法律保障 为数字人民币交易提供软硬件支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陈婧
近日,商务部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其中公布了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一时间,数字人民币再次引发热议。从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数字人民币将在哪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当警惕哪些风险?政策保障措施应从哪些方面着力?围绕以上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
中国经济时报:央行数字人民币已正式开始试点。目前数字人民币的发展进程如何?
尹志超:中国的数字人民币起步较早,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对数字货币的发行框架、关键技术、发行流通环境及国际经验进行研究。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组织部分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和有关机构共同研发数字人民币体系(DC/ EP)。目前,商务部公布了在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地及未来冬奥场景试点数字人民币的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数字人民币正在一步步落地变成现实。放眼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加紧对数字货币的研发和评估,也都在争抢数字货币发展的先机。目前来看,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应该算是走在前列。
中国经济时报:数字人民币除了在便携性、安全性方面具备优势之外,从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将在哪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尹志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数字人民币的定位,数字人民币是对现金的替代,具有无限法偿性。也就是说,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以国家信用做基础的货币,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拒绝接受数字人民币。这就意味着,现在我们仍然在使用现金完成的大量交易,未来可能逐渐被数字人民币替代。由于数字人民币的便利性、安全性,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会进一步下降,这将提高目前对现金交易依赖度大的行业的交易效率,促进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较于老百姓(603883,股吧)已经非常熟悉的移动支付,数字人民币不需要与银行账户绑定,可以实现匿名交易。未来,一些没有开设银行账户的老人、小孩,到中国来访问的外国游客等,都可以开通数字钱包,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交易。这对于消除数字鸿沟,让更多的群体享受到数字经济发展的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数字人民币不需要依赖第三方机构,也可以不依赖网络条件进行离线支付,交易的中间环节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效率提高,这对相关行业都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当然,由于移动支付在中国已经非常普及,老百姓对现金的需求已经呈下降趋势,所以数字人民币可能对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也不必高估。
中国经济时报:数字人民币尚未到全面推广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当警惕哪些风险?
尹志超:数字人民币避免了现金支付的不便和风险,将极大地方便经济活动的交易,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由于数字人民币是放在电子钱包里面的,仍然需要保证电子钱包的安全性。就像我们现在出门都可以不携带现金,用移动支付完成交易,但一旦手机被盗或遗失,那就会陷入极大的麻烦。此外,电子钱包的密钥也需要保管好,不能泄露,否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由于数字人民币的发行采取的是双层投放模式,即中国人民银行将数字人民币投放给商业银行等机构,商业银行等机构再投放给社会公众。这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中就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根据本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字货币的基础设施、技术体系和服务保障等。因此,金融机构也需要警惕数字人民币发行和交易过程中的操作风险、技术风险等。
对于央行来说,需要防范数字货币交易引发的非法交易。数字人民币是匿名交易,匿名的好处是保护了交易双方的隐私,但同时可能也会增加非法交易查处的难度。因此,央行还需要基于大数据做好反洗钱工作、防止非法交易等。
中国经济时报:在政策保障措施方面,你有哪些建议?
尹志超:为了保证数字人民币的顺利落地实施,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
一是需要尽快完善数字人民币的支付环境,为数字货币交易提供可靠的硬件和软件支撑。二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数字人民币交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交易纠纷,确保交易顺利进行。三是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要逐步扩大数字货币的使用范围。交易的范围越大,数字支付带来的便利和收益越大。只有不断扩大数字人民币的支付范围,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获得数字支付的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