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老,环境差,没人管……如果城市管理是一个模拟经营游戏,那么老旧小区治理一定是最让人头疼的任务之一。
如何让老旧小区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朝阳区给出的答案是:升硬件,找同伴,出奇招。
居民作证,有了这三步,住再老的楼,日子也能过舒坦。
硬件装备升级
摆在老旧小区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建成时间过早,硬件设施较落后。因此,要想攻克老旧小区治理任务,实现小区的硬件装备升级显得格外重要。
门禁的更新换代是许多老旧小区改善硬件的着力点。从插钥匙,到密码锁,再到磁卡,社区门禁也逐步走向刷脸时代。
在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大羊宜宾31号院,进单元楼不需要钥匙,不需要按密码,也不需要刷卡,只要往摄像头面前一站,门禁系统就会识别面容信息,自动开门。
而除了门禁,电梯更是老旧小区亟待升级的硬件之一。
居民满淑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她的父母身体不好,但因为家住三楼,每次去医院看病,下楼对老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难题。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满女士所在的潘家园街道武圣东里社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48栋居民楼只有8栋塔楼有电梯,而社区内有30%的居民已经步入老年。数十级台阶看起来不长,却把许多腿脚不便的老人困在了家里,让他们只能对着窗子感受外面的风景。
自2018年起,街道开启了老楼加装电梯工作,截至目前,已经有9部电梯正式投入使用,其中农光南路22号楼就有5部。
家住农光南路22号楼1单元4层的单青莲阿姨今年79岁,和老伴在武圣东里住了快40年。说起加装电梯,她连称:“知足!”
“空着手走还能爬一爬楼,但有时候拎点东西,上楼就太费劲了。”单阿姨对北京商报记者说,“现在坐电梯,只要下半层楼就能到家,太方便了。”
而根据楼型的差异,刚刚在武圣东里3号楼竣工的电梯更采用了外挂式玻璃幕墙电梯,居民一节台阶都不用上,直接实现平层入户。
(武圣东里3号楼电梯外长廊)
“小小的电梯,托起了我们的余生。”5楼的住户刘士雄大爷听说电梯将在9月投入使用的消息,高兴不已地说。
社区管理组团刷副本
装备升级了,又怕没人管,许多老旧小区都面临着缺乏物业管理的问题,让完成老旧小区治理任务又多了一重障碍。
“我们这个楼从入住开始,就没有物业、产权单位有两家,这些年企业改制换了好几次负责人,现在什么都管不了。”大羊宜宾31号院1号楼院委会主任郭砚菊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虽然社区在2014年组织了居民自治,成立了院委会,但对于楼道灯损坏,下水管道堵塞这样的细节问题,光靠院委会的几个人也难以解决。
2019年3月以来,赵家楼社区组织院委会召开座谈会,申报“党建惠家”项目,探索“社区+非公企业+居民”三方联动的综合治理模式,引入首新屋宇作为共建单位,也成立了“党建惠家”项目临时党支部,号召社区党委、非公企业和社区党员居民共同参与院内公共环境的保洁和秩序维护。
(赵家楼社区的便民菜店)
拧成一股绳之后,解决问题似乎变得简单了许多。
居民从以往的怨声载道逐渐变成了主动关心社区的建设,有人主动拿出自家装修剩余的水泥补平坑洼的地面,也有人自主购买油漆粉刷报刊箱,各个节日里邻里欢聚一堂,有说有笑,特别和谐。
(赵家楼社区节日活动,图为社区提供)
“院子干净多了,多年不亮的楼道灯亮了,人们的心也更齐了。”郭砚菊说,“党建惠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院落的变化,更是邻里亲情的加深,让我们认识了很多邻居,也更爱这个小院,大家互帮互助,老北京、老街坊的感觉又回来了!”
规范准则现巧思
老旧小区的治理不仅要升级硬件,注重多方合作,对日常生活规范的要求也不能拉下。5月,2020年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垃圾分类更成为各个街道社区的重点治理任务。
而在许多街道还在为如何普及分类常识抓耳挠腮时,建国门街道已经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2018年,建国门街道启动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工作,在垃圾分类领域深耕细作、持续发力,不仅在2019年底高分通过市级验收,而且至今走在全区前列。
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最要紧的是提高居民的分类意识。在这一点上,绿色生活驿站功不可没。
每日早7点至晚19点(夏季至晚20点),位于赵家楼社区内的绿色生活驿站面向居民开放,专门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就会在驿站指导居民分类回收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垃圾。
为了提高居民的积极性,街道向居民发放了垃圾分类积分卡,正确分类可以积累分值,利用积分兑换大米、食用油之类的生活物资作为奖品。
(居民正在用积分兑换奖品)
不单是用奖品激励居民的分类热情,驿站设置的人性化更体现在细节之处。在驿站门外,工作人员专门放置了一桶纯净水和一个洗脸盆,用来给扔垃圾的居民清洁双手。
“有时候他们会在上班前把垃圾带过来,放个水在这里,他们扔完垃圾洗一洗手,很方便。”工作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道。
(绿色生活驿站外的洗手装置)
此外,街道还会对表现好的居民进行表彰。建国门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街道专门开展了“寻找身边的垃圾分类达人”活动,至今共挖掘评选出107位垃圾分类达人,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对达人进行宣传,普及垃圾分类常识。
居民王平就是一位垃圾分类达人。自2018年赵家楼社区实行垃圾分类试点以来,她就加入了垃圾分类践行者的行列,利用自己楼门长的便利,宣传带动本楼居民积极办理厨余垃圾积分卡,用聊天的方式和街坊们畅谈垃圾分类的好处。
“我带动很多居民办理了积分卡,积极参加垃圾分类,大家去绿色生活驿站兑换奖品时满是欢喜。”王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虽然我腿脚不是特别方便,但是我愿意力所能及地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社区治理、家园建设做更多的贡献。”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余晓宇